北京市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和对策思考(2)
从我国高校总体看,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投入产出比不协调,有意识上的问题—不少高校重视传统的科研经费总额的排名、三大检索科研论文的排名,而科技成果转化没有作为学校整体考核指标,不少高校也就缺乏这方面的自觉。此外,在重项目争取、轻项目管理的情况下,市属高校、科研人员和相关管理部门普遍缺乏科研经费使用效益评价的意识。目前,普通高校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虽提到议事日程,但政策措施尚不健全,“宽进宽出”的局面不利于学校科研事业的发展以及科研人员科研修养的培育,同时也不利于市属高校科研管理和经费绩效的科学评价。
北京市属高校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1.尊重高校科研工作规律,健全科研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
在现代大学制度框架下,各市属高校要认真研究人才培养与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关系。按照市教委批复的“高校章程”,根据学校科研工作的实际特点,按照规定程序建立健全各校科研管理体制;在分析研判校内各类科研项目服务需求和管理重点的基础上,明确各级科研管理岗位及其责任和权利并将其固化到校内科研管理制度中,以确保各类人员在科研管理活动中的联动作用和科研活动顺利开展。
2.厘清科研利益主体间关系,科学确认和计量科研成本
科研管理的相关主体虽然多元,相互关系虽然复杂,但主要矛盾是清晰的—科研项目和成果是关键所在。与各利益主体中接触和服务科研项目、成果全过程最多的是学校,学校的作用至关重要,特别是为其行使科研管理权利和代为承担管理责任的校内科研处和相关管理部门的作用。
一是学校要主动协调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间的关系。目前,学校面对的是简政放权的政府和主管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以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下的生产企业、风投企业和社会团体等。一方面,要明确自身的法律主体地位和法律责任,积极主动协助项目负责人申请、管理项目,提供政策支持和项目所需的其他支持;另一方面,要研究对待上述单位的项目监督、成果验收,包括部分科研管理过程的“介入”。“平等互利、风险共担”是协调各方主体或关系人之间的主基调。此外,向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提出有利于学校科研人员从事研究和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如现阶段允许科研经费支付科研人员的人员费用等也是工作职责所在。
二是学校要主动明晰学校与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所在院系间以及相关管理人员的关系。在健全的科研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营造有利于科研人员争取项目和进行研究的学术生态环境的关键,是正确处理科研人员关注的校内相关约束和激励机制,以及正确处理学校与所在学院的教学、科研、考核的关系,并将关系固化进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乃至相关各项管理制度或办法之中。
科研成本的确认和计量研究既是市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基础,又是财务核算工作和近期审计核查工作的重点所在。科研成本的确认和计量不是一件简单的技术工作,而是市属学校内涵发展、提高质量过程中的一项极具挑战性的综合管理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项目主体各方的参与,科研管理部门还要协调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审计部门共同学习宣传各类科研项目相关的管理政策,有意识地引导科研人员树立目标责任意识、成本效益意识、法律规章意识。在可能的情况下,建议与学校人事部门研究科研工作量的考核和奖励办法,与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科研经费绩效考核,,与资产、后勤部门研究资源使用与补偿办法等,与财务、审计部门探讨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和科研成本核算,完善相关会计基础和内部审计工作。
3.加强市属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
评价科研经费的绩效,既与科研经费的收入和支出有关,又和科研成果水平及其转化率等有关。前面提到的市属高校学校科研项目的管理部门、管理制度和成果、经费评价多层次等客观事实,使得其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等特点。在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的初始阶段,建议考虑以下三方面因素:一是考虑科研经费支出与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单纯考虑经济效益,就会忽略科学研究的特殊性;单纯强调其社会性,又会背离科研目标和成本效益原则。二是研究科研经费支出的规范性和业务的真实性。三是注意评价的公允性和评价结果的使用。这里公允性是指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方法的科学、公正、透明及合法,而评价结果的运用,更多体现在营造引导科研人员珍爱事业、奉献科研、遵纪守法和不断创新的科研生态环境上。
本文地址:http://www.xsxxyw.com/cqsssifufabu/32.html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