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最原始的供需模型:物极必反与新开传奇盛世sf
均衡是动态而非静态的
索罗斯曾说过,人做决策不是基于现实,而是基于对现实的理解。很多时候我们缺乏的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对于常识的基本判断。这个常识既是对于经济规律的常识,也是对于人性判断的常识。
回归到最原始的供需决定模型,其实包含了两层含义,一层是供需决定价格;而另一层则是价格决定供需。前者是一个相对静态的过程,简单而言,就是商品供需平衡表大概是什么样的,每家大型机构都有自己的平衡表。个人认为这个可能决定的是一个平均价格,或者说均衡价格,例如年均价格,但是这个价格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而更重要的是后者,即价格决定供需,新开传奇盛世sf,均衡本身是不存在的。
在实际的研究和交易中反应的情况是怎样呢?以商品期货为例,你会发现你的供需平衡表会随着价格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焦炭价格在上涨过程中,你会发现整个市场没货,价格一涨再涨,越涨越没货。
为什么?常识发挥了作用。
工厂的供给由于产能利用率的限制以及新建设备等的问题,相对比较刚性,而需求则因为价格弹性很大。价格越涨,厂商惜售、贸易商囤货等行为加剧,行业内各个环节开始累计库存。但是这个时候,显性的库存则是下降的,因为显性库存变成了隐性的库存。而社会库存下降则会导致价格的螺旋形上升,从而出现了价格对于供需的正反馈。而一旦价格开始掉头(不管是因为宏观政策、下游的接受度还是其他),那么隐形的库存又变为了显性的库存,市场又会出现明显的负反馈。
相对的均衡是否存在呢?在横盘的时候也会存在,这种价格是相对而言比较脆弱的。只存在于市场没有核心矛盾的时候,或者政府对于价格进行明显管制的时候。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点规律:
第一,物极必反。价格的绝对高位和绝对低位是有效的,但是摸顶摸底是极为困难的,且不可取。例如螺纹钢一度跌到1600元/吨左右,媒体上惊呼螺纹钢不如白菜价。但是这时候买入是不是历史性大机会?反过来看是对的,但是大部分抄底的人都死掉了。
为什么?有这个心的人一般会在2000元/吨以下就开始抄底,根本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常识告诉我们,价格不会长期低于生产成本。但是生产成本本身也是一个变量,例如原料价格铁矿石价格在这个过程中下跌,人工工资下跌,地方政府补贴,汇兑问题等等。但是跌无可跌,涨无可涨,趋势反转是一定的,因为价格会改变所有人的行为模式。个人认为这是周期的一个根本含义,周期的含义就是周而复始。
第二,新开传奇盛世sf。市场的游戏规则是大部分人输家,极少数人赢家。如果有一种交易方式是行之有效的,那么当大部分人模仿的时候,也是它失效的时候。我们或许经常会说,当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当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但是很难做到。
为什么?因为你没法衡量人性的度。
例如15年的股市,从来不做股票的发小给我打电话,推荐了一个市盈率1800倍的股票,这时候实际上已经是违背基本常识了。但是那只股票在他推荐之后还上涨了30%,然后再是暴跌。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我们普通人其实很难衡量人性贪婪或者恐惧的度。我们可能会判断一个大概的顶部或者底部区间,但是经常这个区间会被打破。其实有的时候在想,有可能比投资能力更加重要的是持续负债和现金流能力。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也有一个稳定现金流的来源,在相对较低位可以一直买绝对不会关门的上市公司,有足够长的时间,可以忍受足够的波动,那么亏钱的概率实际上会大幅减少。反过来说,资金管理是第一位的。
新周期的讨论是个无趣的话题
今年市场热议新周期,如果看一些机构报告,你会发现基本都在各说各话,这个讨论没有一个中心思想或者一个真正的靶子。然后还有很多谬误。为什么诸多机构开始提新周期概念呢?除了经济数据之外,核心就是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
常识来看是怎样的呢?
首先,供给侧改革将原本很刚性的供给突然下降了很大一块,环保将很多小企业关闭了。需求的下滑是缓慢的,但是供给的下滑则是断崖式、行政性的,那么短期内供需缺口就产生了。外加上经过几年的去库存,社会库存处在极低的位置,那么大宗商品的暴涨也就可以预见了。其实哪怕没有供给侧改革,正常的补库周期大宗商品价格也会上涨,这个与新不新没有关系;不少机构认为是需求大幅增加,理由是例如粗钢产量维持在高位。这其实也是一个很奇葩的问题,因为去掉的1亿吨左右的地条钢从来没有被纳入到粗钢产量中。这是一个统计问题,而不是一个经济问题。
其次,中国如果真的有新周期,那么这个新应该体现在不同的发展模式上,而不是现有发展模式的延续。现有中国的资源集中在两个上面:楼市和地方政府。两者所代表的核心都是投资。不可否认,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有巨大的外溢效应,给中国经济的腾飞带来了动力。但是为什么一定要改变发展模式呢?常识而言,边际效应递减。当某个县级政府都要上百亿为一个总共50万人不到的地方修建地铁的时候,债务的风险就大于其外溢效应了。而这正是中国目前地方政府基建的核心问题,现金流。债务可以永远延续,只要有现金流。老百姓常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实际上就是这个道理。如果地产和基建这两个吸纳现金的黑洞不破,那么社会资源会源源不断吸纳到这里,由于刚性兑付,这两个地方代表着实际利率最高的地方。新的产业只能夹缝中生存。
我们不可能得知真相,其实都是盲人摸象
第三个常识,就是我们都是盲人摸象,不可能得知所有的真相。哪怕我们非常有幸有极大的脑容量和渠道知道所有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是经过我们既有的认知系统(或者叫做偏见)、既有的性格特征所加工过的。得知所有的真相即不可能,也没有实际用处。
反过来说我们可能会不理解很多政策,其实与我们主观意识和所处的局限性有关,没有设身处地于政策制定的环境中。另一方面,任何完备的政策制定也不可能尽善尽美,也可能无法预期政策效果。所以,最优方案实际是无法企及的,只能是在利益权衡中,找寻平衡的次优方案。个人理解,宏观政策的核心是一种平衡,在政府、企业、居民、外贸以及中外之间的动态平衡。根据不同的核心矛盾,将资源倾向于不同的实体部门和产业。在投资和分析中,时间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变量。政策制定者可能是以十年甚至是百年为周期,而我们则是以年甚至以月为周期,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本文地址:http://www.xsxxyw.com/freecqss/383.html首发!